本功能尚未啟用
未在文章或主題內容頁面
對於犯罪行為人所為之損害名譽行為,實務判決常未予以細緻區分,本文檢附實務判決對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之區分標準,並附論公然侮辱罪得否援用免責事由、虛擬人格之刑法保護...
勞資爭議的仲裁規定於勞資爭議處理法(下同)第25條以下,雖然實務上較少運用這套機制,但相較於仲裁法上的仲裁,勞資爭議處理法上的仲裁既不需要繳納仲裁費用,又能達到...
法人與非法人團體為現今社會生活交易上常見之主體,惟於其管領範圍內受有權利侵害時,除了可以明確特定出該團體之代表人或受僱人,而使該團體負擔連帶侵權行為責任外,被害...
2019年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儘管同婚合法,跨國同志伴侶在臺灣仍然是無法結婚的。
關於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商品責任之保護法益,通說見解認為不包括純粹經濟上損失,而就商品因具有瑕疵或缺陷,導致商品本身毀損、滅失之「商品自傷」,究竟得否透過...
民法典中許多條文中有「應依關於不當得利之規定返還」的規定。例如民法(下同)第197條第2項:「損害賠償之義務人,因侵權行為受利益,致被害人受損害者,於前項時效完...
司法院為了強化終審法院統一法律見解的功能,使得人民得以是從,因而推動建立大法庭制度,且已於民國108年7月4日正式上路,我國司法已邁入新的篇章,未來統一法律見解...
違憲審查(又稱司法審查,即Judicial Review或Constitutional Judicial Review),原意是指司法機關可以對國會所通過的法律...
2020年2月6日,司法院召開第181次會議,通過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並函請立法院進行審議,欲將公務員懲戒制度作大幅變革,修改內容包括更名懲戒委員會為懲戒法庭,...
我國刑事訴訟法並無明文規定測謊鑑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非僅實務見解存在分歧,學說亦提出不同看法,而目前司法院正在研議擬於刑事訴訟法中明定禁止將測謊結果作為證據
擄人勒贖罪之傳統爭點,包括:三面關係與實力支配、既未遂判斷標準、特殊中止犯、與強盜罪區分標準等。本文將以前開爭點為主軸,再佐以案例方式分析。
我國在民國89年制定公布《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迭經修正而至民國101年成為現行條文;又在民國104年制定公布《病人自主權利法》,而於108年修正成為現行條文。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