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圖

高等教育近年發展的主要問題與對應處置方式

作者:陳曉

教育文化領域 - 2022/8/25 下午 03:23:00瀏覽數:1634

文章引言摘要

自1970年代末期,台灣、亞洲乃至整體世界各國之間,少子化浪潮逐漸波及個教育階段。以下根據問題背景、對應作為、考點分析以及試題範例進行逐項說明:

自1970年代末期,台灣、亞洲乃至整體世界各國之間,少子化浪潮逐漸波及個教育階段。以下根據問題背景、對應作為、考點分析以及試題範例進行逐項說明:

壹、問題背景:少子化浪潮侵襲入學測驗人數與大學報到現況
  根據教育部(2022)公布,我國於本(111)年七月完成大學分科測驗作業,並且於八月放榜。在本次考試當中,相較於申請分發入學(包含繁星計畫與個人申請)的報名人數而言,進一步下降至29,086人;若是對比110學年度的分科測驗人數,則是減少11,832人,減少比率約為29%。此外,本年度亦更動考試招生管道,整體錄取率雖然達到98.94%。但是,仔細分析各校缺額狀況卻可發現:總體缺額人數達14,493人,遠遠超過去年總缺額2732人。而綜觀放榜狀況亦可發現,全國各校僅11校沒有缺額。

貳、對應作為:高等教育機構面對少子化趨勢之可行整併作為
  鑒於少子化對於高等教育機構招生與後續營運帶來龐大且迅速的衝擊,同時亦讓大學校院自20世紀末期以來,運營數量長期過剩導致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無法落實;因此,多數大學藉由整併加強我國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之厚植,而教育主管機關也希望藉此提高我國高教的國際競爭力,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
一、高等教育整併的主要意涵
  所謂高等教育整併,其意義可視為:基於強化學生關鍵能力(key competencies)之養成目的,並同時達成改善學用落差、提升學生國際移動與跨域整合能力、培育π型人才、促進環境整備、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等功能,並使高等教育最終能符合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資源使用目標。
二、各項影響高教整併之因素
 影響高等教育能否順利整併的因素,可區分為以下各主要向度:
(一)學校組織層面
 此一層面足以影響高等教育整併的因素,包括:學校原有的組織文化,以及整併後的名稱決定方式與未來發展的願景建置。
(二)師生關係層面
  在師生互動關係層面上,可能影響高等教育整併的因素,包括:教師評鑑標準、人員編制及配置、學生選課系統(受教權),以及師生認同感等。
三、高等教育整併後的應有治理策略
  有關高教機構於整併之後,在治理策略的可行途徑,應可由以下途徑逐步達成,包括:先以明確型式設定學校發展願景、藉由各項專業評估效標設定發展目標、過程中強化科際整合並慎防隧道效應(tunneling effect)出現,以及整併也應多元化成立與運用組織溝通管道。
四、高等教育整併後應有的成效展現
 從各項研究當中,學者對於高教整併應能展現出提升綜效(synergy)、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與提供學生跨域選修與互動機會等重要的成效。

參、考點分析:從《教育行政學》視角出發
  針對少子化趨勢,對於高等教育發展與機構轉型議題,在歷屆教育行政類科的高普考與地方特考的試題中,亦可見其端倪。以下分析整理:
一、目前我國大學校院面臨轉型、整併與退場問題之可能原因為何?請針對問題提出適切之因應策略。(104地三教行)
二、學校雖然較其它組織相對趨於穩定,但在學校經營中有時也會出現危機。危機(crists)有何特性?並請以我國大學近年受到少子女化衝擊為例說明大學該如何因應。(改寫自107年高三教行)
三、臺灣近年來推動大學校院整併與轉型,請問此一政策的緣由與目的為何?請提出影響大學校院整併、轉型成功之因素有那些?並請提出具體之治理策略。(106身障三等)
四、政策失敗通常可分兩大原因,一是理論失敗(theory failure),另一是執行失敗(Implementation failure),其意涵為何?根據此邏輯,政策如何能成功?試以廣設大學政策為例,說明政策評鑑者如何能區分理論失敗與執行失敗的原因?請至少各列出兩項判斷理論失敗或執行失敗的指標說明之。(103地三教行)
五、學校是一種雙重系統組織,一為行政系統;另一為專業系統,前者具有科層組織性質;後者屬於鬆散結合系統(loosely coupled system),臺灣近二十年來已完成二十餘所大學校院整併,請問大學校院整併之成效和產生之問題為何?並請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策略。(110原三教行)

肆、 試題範例
 學校是一種雙重系統組織,一為行政系統;另一為專業系統,前者具有科層組織性質;後者屬於鬆散結合系統(loosely coupled system),臺灣近二十年來已完成二十餘所大學校院整併,請問大學校院整併之成效和產生之問題為何?並請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策略。(110原三教行)
【參考擬答】
  有別於一般行政機關大多屬單一科層系統,依據Owens、Mayer& Rowen之看法,學校屬於雙重系統(dual system),因而在組織的整併上較容易產生反動及衝突。茲就題目意旨分述如下:
(一) 大學校院整併之成效和問題
  在高等教育啟動整併之前,必須事先對以下各項可能的發展成效與潛在問題進行衡量:
1.    提升綜效(synergy)
  大學整併有助於資源的共享(sharing),藉此發展出適合學校生存的利基(niche);此外,大學整併有助於落實不同種類學校間跨域整合,譬如竹教大與清大之合併即有助於強化我國師資職前培育之「科技素養」,亦有助於推動如日本「文理融合型」學系,實踐我國「五加二」產業人才的培育。
2.    擴大吸引
高等教育整併,當然可能促進高教國際化,提升國際學生來台境外消費(consumption abroad)的意願;亦即整併能產生「規模經濟效應」,有利於提升我國高教於世界大學排名(如QS與TIMES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等)表現,藉此強化國際學生來台「境外消費」(consumption abroad)的動機,落實我國高教國際化之進程,亦可減輕少子女化所帶給高教的衝擊。
3.    師生疏離
  高教整併也可能同時引發加劇行政與教師間之疏離(alienation)的問題。如同Owens所言學校乃為雙重系統,Weick亦提出學校教師呈現鬆散結合(loosely coupled system),如若併校,可能會加劇行政與教師不同系統間之疏離,並加深如Harggreaves 及Macmillan「巴爾幹文化」(Balkanized Culture)觀點,不利學校的永續經營。
4.    文化衝突
  大學整併的過程中,當然也有可能提高組織文化衝突,舉凡不同組織間「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之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個人主義與團體主義」(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雄性作風與磁性作風」(masculinity and feminine)等構面之差距,皆可能產生文化上衝突。此外,大學併校亦會有命名上之問題,此亦涉及到Schein組織文化層次之「人工器物與創造物」。
(二)    改進策略
  為避免上述在整併過程中的可能障礙,以及順利加速整併流程,可採取以下對應的改進策略,包括:
1. 建立「學習型組織」深化行政與教學之連結
  由於學校本身為「雙重系統」,系統間缺乏交流,因而學校領導者可藉由「學習型組織」的設立,強化行政與教學之視域交融(fusion of horizons)。此外,亦可實施「職務輪調制度」,藉此強化行政與教學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e)的理解,並開展出屬於併校後的紫牛效應(purple cow effect)。
2. 大學整併應採漸進模式
  大學整併係涉及系統性之變革(change),因而在實施上宜採「漸進模式」,並採行如Popper所言「社會點滴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此外,領導者亦應建立多元化之溝通管道,以避免缺乏溝通協調所帶來的「穀倉效應」(silo effect)及「部落主義」(tribalism)[註] 。


註:
穀倉效應:組織中各部門之間缺乏橫向溝通與共同目標定位所產生的現象;部落主義:視野窄化,過於本位主義。
 

0則留言

精選文章 What's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