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圖

純網銀能否為台灣銀行業注入鯰魚效果

作者:林仲

商科領域 - 2020/1/15 下午 03:29:28瀏覽數:768

文章引言摘要

金管會於108年7月30日宣布,連線商業銀行(Line Bank)籌備處、將來商業銀行籌備處及樂天國際商業銀行籌備處等3家均獲得設立純網路銀行(純網銀)之許可。自此,台灣銀行業正式跨入 Bank4.0。

純網銀能否為台灣銀行業注入鯰魚效果
金管會於108年7月30日宣布,連線商業銀行(Line Bank)籌備處、將來商業銀行籌備處及樂天國際商業銀行籌備處等3家均獲得設立純網路銀行(純網銀)之許可。自此,台灣銀行業正式跨入 Bank4.0。

數百年來,從1272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發展出人類第一家銀行後,為了因應社會不同時期的需要,銀行業不斷的演變,其服務形態從 Bank1.0(分行)、Bank2.0(網路銀行)、Bank3.0(數位銀行) 至Bank4.0(純網銀)。
 
  Bank1.0(分行) Bank2.0(網路銀行) Bank3.0(數位銀行) Bank4.0(純網銀)
代表銀行 一般傳統銀行 一般傳統銀行 台新Richart、
王道O-Bank、
永豐大戶DAWHO
Line Bank、
將來銀行、
樂天銀行
主要服務型態 以實體分行為據點,將商品銷售出去。 1.經由「網路」行銷銀行服務。
2.例如:執行轉帳、查詢餘額。但是,有些服務受到銀行營業時間限制。
1.經由「行動網路」與「數位科技」行銷銀行服務。
2.可以設立實體分行,其數位帳戶沒有實體存摺。
3.有較優惠的活儲利率、小額投資與小額貸款。
1.經由「網路」與「科技創新」行銷銀行服務。
2.能夠行銷一般傳統銀行之所有業務。但是,不可以設立實體分行。
3.經由異業結盟,提供金融創新之服務。
 
按金管會規劃開放設立純網銀,主要係為適度管理市場競爭壓力。以經濟學的角度,期待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能夠因導入市場競爭,從寡占市場進化至較有效率的寡占性競爭市場。

而在管理學上,是透過純網銀的進入,來對銀行業造成競爭,形成所謂的鯰魚效果。

依據維基百科之鯰魚效果(Catfish Effect):「在挪威,鮮活的沙丁魚比急凍的要貴好幾倍。傳說,在當地長期以來只有一艘漁船能做到將鮮活的沙丁魚帶上岸。而箇中祕訣只有船長一人知道,而且始終沒透露半句。船長離世後,漁民在他的漁獲盛器中發現一條鯰魚東游西竄,沙丁魚為閃避它而改變其一貫的惰性,不停游動,以求保命,終得以存活下來。」[1]
 
然而,純網銀能否為台灣銀行業帶來鯰魚效果? 下文試圖從不同的面向來回應此疑問。
首先,從營運模式與目標客群來認識3家純網銀。
1.將來銀行
(1)由中華電信、全聯、兆豐銀行、新光銀行與凱基銀行等組成。
(2)目標客群是中華電信客戶、小企業與無信用紀錄的年輕族群。
(3)因中華電信的大數據與手機申貸的優勢,且股東組成橫跨電信、流通與銀行等多個產業。營運模式可涵蓋異業結盟、創新服務。
2.Line Bank
(1)由 Line Financial、台北富邦銀行、中信銀行、渣打銀行、聯邦銀行、遠傳與台哥大組成。
(2)目標客群是原有的 Line 客戶。
(3)營運模式是創造一個專屬 Line 的生活圈。諸如:Line 旅遊、Line 酷券、Line Music、Line Pay、Line Points。
3.樂天銀行
(1)由日本樂天銀行與國票金控組成。唯一有純網銀營運經驗。
(2)目標客群是原有樂天市場與樂天信用卡之台灣會員,以及白領階級客戶與哈日族群。
(3)營運模式是提供台日提款卡提領日幣與跨境流通樂天點數。
 
再者,檢視現今台灣銀行業的業務範疇
從一般傳統實體分行,及其擴展的網路銀行,或數位銀行,均讓台灣經濟社會呈現高度的金融普及與深化程度。諸如:實體分行數頗多、隨處可見 ATM 以及網路銀行服務。
其結果,模糊了純網銀的角色定位。
 
最後純網銀能否注入鯰魚效果?
若純網銀沒有採取熊彼得的毀面性創新,而只是想複製現有網路銀行的經營模式,其結果將回到割頸式的價格戰,而無助於為金融市場帶來競爭的鯰魚效果。
然若,純網銀採取毀面性的創新,結合電信、通信軟體、電子商務等產業之異業結盟,創造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型態,則經濟社會將重新定義何謂銀行業,此時,原有銀行業將汰弱換強,鯰魚效果或許應運而生。
 
[1] 此段文字出自於維基百科。

文章標籤:

財稅行政

0則留言

精選文章 What's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