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圖

究竟是文明的衝突或是利益的衝突—以巴衝突再起

作者:西瓜

國際現勢 - 2019/8/14 下午 06:27:46瀏覽數:5815

文章引言摘要

以巴衝突近日再次升溫,2019年5月4日爆發2014年以來最嚴重衝突,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先發射690枚火箭及迫擊炮彈向以色列發動攻擊,以軍則轟炸加薩走廊來報復,最後造成雙方23人死亡及逾190人傷悲劇。

一、近日以巴衝突
以巴衝突近日再次升溫,2019年5月4日爆發2014年以來最嚴重衝突,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先發射690枚火箭及迫擊炮彈向以色列發動攻擊,以軍則轟炸加薩走廊來報復,最後造成雙方23人死亡及逾190人傷悲劇。目前兩國已在鄰近的圾及與聯合國、卡達介入調停後,暫時達成停火協議。據以色列國防部統計,至少3位以國人民死亡,逾90人受傷,這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有以國民眾遭到哈馬斯火箭炸死。巴勒斯坦衛生部也宣佈,此次衝突造成23名居民死亡,包括1名孕婦及14個月的女嬰;死者中還有7名聖戰士組織成員,其中1名更是哈瑪斯的指揮官。
二、以巴衝突歷史
以巴衝突簡單說就是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其衝突歷史可以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於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此外,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分治方案在已開發領土上大致採取照顧傳統聚居點、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則,但考慮到未來大量猶太難民的遷入,將南部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區猶太國,故猶太人以相對少的人口獲得了較多的領土,此種劃分方式亦種下了日後衝突的導火線。然而,阿拉伯國家聯盟對於前述的分治方案表示反對,並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並於1949年5月11日加入聯合國,成為成員國,保障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承認的國家地位。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部分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部分土地,即所謂的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戰爭,造成嚴重的難民問題,大量的阿拉伯難民在戰爭中逃離以色列所控制的地區,這些地區可能是阿拉伯難民的故鄉或長期居住之地,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然而,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卻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領土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
從1948年至今,以色列與巴列斯坦的衝突持續進行,較大規模的衝突包括:1967年六日戰爭、1972年慕尼黑慘案、1982年黎巴嫩戰爭,以、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義、2000年阿克薩群眾起義(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2008年加薩戰爭、2014年第二次加薩戰爭,以及2018年駐以色列美國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
 三、以文明衝突論分析以巴衝突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文明衝突論指出,在基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對抗的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鬥爭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將明顯下降,與之相應,由文明差異所帶來的衝突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會凸顯出來,尤其是西方文明同伊斯蘭文明和儒教文明之間的衝突將占據突出位置,甚至會決定國際政治的走向。亨廷頓在其理論中,粗略列出了七至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拉美、中華、東正教、回教、日本、印度、佛教。文明衝突論正視文明之間所可能產生的問題,冷戰結束20多年來,似乎可與文明衝突掛上鉤的事件能夠找出許多,特別是「9 · 11」事件以及後來的反恐戰爭,看上去就是一場伊斯蘭世界同西方世界之間的不對稱戰爭。因此,以巴衝突經常被簡化為文明之間的衝突。
 四、以巴衝突實質的問題
探究以巴衝突的關鍵點,在於四個層面:耶路撒冷問題、邊界劃定、猶太人屯墾區存廢、巴勒斯坦難民權益,以及以色列國家安全,茲說明如下
1.耶路撒冷問題
巴人主張:對於以色列軍隊在1967年佔領的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巴人要求以方歸還主權,作為巴人獨立建國之後的首都。東耶路撒冷的遠寺(阿克沙清真寺,al-Aqsa Mosque)與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都是伊斯蘭教的聖地。
以國立場:以國政府1980年通過《耶路撒冷法》(Jerusalem Law),開宗明義就聲明:「完整而統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不過在2000年與2007年的和談過程中,以國政府曾經顯現某種程度的彈性,願意考慮與巴人進行土地交換。
2.邊界劃定
巴人主張:回歸1967年六日戰爭(Six-Day War)之前的國界,未來的「巴勒斯坦國」應包括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加薩走廊(Gaza Strip)與東耶路撒冷,任何形式的土地交換都必須對等。
以國立場:以國在2005年從加薩走廊撤出所有軍隊和屯墾區(settlement)居民,將該地區的控制權轉交給巴人自治政府。但是以國在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仍然有多處屯墾區,而且以國右派堅持在巴人建國之後,繼續保有這些屯墾區。
3.猶太人屯墾區存廢
巴人主張:最理想的狀況就是比照加薩走廊的先例,以國放棄所有的屯墾區。不過巴人自治政府也體認到,以國最終會保留一部分屯墾區,巴人必須接受,但期望以土地交換來確保權益。
以國立場:堅持保留東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的屯墾區,甚至拒絕暫時停止擴建現有的屯墾區,但是可以考慮讓屯墾區居民歸化為巴勒斯坦籍。目前以國在約旦河西岸設有121個屯墾區,居民約35萬人;東耶路撒冷與戈蘭高地各有約30萬與2萬居民。
4.巴勒斯坦難民權益
巴人主張:1948年以色列獨立建國之後的一年內,70萬巴人(約佔當地人口85%)逃離家園,如今難民子孫繁衍已超過500萬人。巴人自治政府主張難民有「返鄉權」(right of return),拒絕將以色列定位成一個「猶太人的國度」(A Jewish State),以免以國境內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遭到排斥。
以國立場:完全否定巴人難民的「返鄉權」,認為那是有心人士企圖摧毀以色列的伎倆。以國右派因此也堅持「猶太人的國度」的定位。5.以色列國家安全
巴人主張: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存的「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才是穩定地區局勢的正本清源之道。未來的巴勒斯坦國不能被非軍事化(demilitarised),不能被降格為一個附庸國(client state),否則只會埋下動亂的禍根,讓哈瑪斯(Hamas)等激進組織有機可乘。
以國立場:以國擔憂未來的巴勒斯坦國政權會落入哈瑪斯之手,變成心腹大患,恐怖與軍事攻擊層出不窮,因此希望巴勒斯坦國能夠非軍事化,由以國繼續掌控地區的安全事務。
五、小結
由上述分析可知,以巴衝突的根本還是在於既得利益與期待利益之間的對抗,對於以色列來說,猶太人花了近百年的努力,赤手空拳在阿拉伯地區殺出一條血路,好不容易在應許之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一方面要運用各種方式維持其現有利益,並且期望擴大其國境領土範圍,運用領土的緩衝地帶來確保其領土核心區域的國家安全,更要將其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的控制權牢牢抓住。然而,對於巴勒斯坦而言,他們只希望巴勒斯坦的難民回到他們過去生活的故鄉或土地,並且能夠自由的進出他們宗教聖地-耶路撒冷朝聖,因此要求以色列必須歸還他們過去非法佔領原屬於巴勒斯坦人民的土地。以巴衝突的根源還是來自於利益的爭奪,宗教因素充其量只是深化衝突力度的催化劑而已。
參考資料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4%BB%A5%E5%B7%B4%E5%86%B2%E7%AA%81
https://www.storm.mg/article/21363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96%87%E6%98%8E%E8%A1%9D%E7%AA%81%E8%AB%96
https://kairos.news/131518

0則留言

精選文章 What's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