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圖

這個冬天會「冷」嗎?論中國與美國新冷戰之可能

作者:西瓜

國際現勢 - 2019/8/14 下午 06:30:40瀏覽數:1988

文章引言摘要

何謂冷戰?冷戰(英語: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傳統西方列強及其盟國(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及其衛星國(東歐集團)之間長達半世紀的政治對抗。

一、何謂冷戰?
冷戰(英語: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傳統西方列強及其盟國(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及其衛星國(東歐集團)之間長達半世紀的政治對抗。一般認為,冷戰始於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結束於1991年蘇聯解體。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員國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華約成員國則為社會主義陣營,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而是透過其所屬陣營的國家進行所謂的「代理人戰爭」),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子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韓戰(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戰爭(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布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子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由上述可知,冷戰其實就是兩種不同制度的陣營或國家,在各種方面進行全面性的相互競爭,並透過各種手段阻止對方陣營或國家繼續發展的一種非戰爭的對抗關係。
二、美國與中國關係發展之三個關鍵年份
美國與中國冷戰對峙的評論甚囂塵上,中國與美國的分歧對立正在從經濟貿易擴展到軍事,政治和外交戰略不同領域。中美關係發展至今有三個關鍵年份,分別是:2008年、2014年和2018年。
2008年是中國開始發展實力並有企圖想要問鼎美國的一年,金融海嘯使美國作為制訂世界經濟秩序的「霸權形象」破滅,此後,中國罕見提議倒不如在亞洲自行創立貿易組織,無須美國參與其中,於是才有所謂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巴西「金磚五國」的開發銀行,同時希望要讓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佔重。因中國之金融制度尚未成熟,竟因禍得福的在金融海嘯當中受傷較小,中國在國力未受損傷之情況下,接下來數年間,積極看準其他加速經濟發展的方略,並參考德國在金融海嘯後之重建經驗,於是將國家重點放在大興基礎建設,以圖振興經濟,緩和失業問題,包括投資基建、增設電訊科技、資助汽車產業、補助家庭及學校維修與擴建,因此在2014年,中國佔據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成長,養成了截然不同的氣焰。而在習近平任國家主席之後,乘經濟強勢推高了愛國主義,而愛國主義又激化了外交與軍備競賽。
緊接2014年,是美國外交蘊釀大轉向的年份。一方面,美國逐漸覺醒原來樂見中國經濟成長,使其變得更民主和自由開放,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有意「重返亞洲」,調整對華政策。亦是這一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四處作漂亮的宣稱:「我結束了伊拉克戰爭」,實情是美國內部對多年在中東戰事泥足深陷,作出了檢討,早已鋪排好撤軍的準備,是間接承認「改造其他國家」(the remaking of other countries)太過天真,以失敗告終,形成大轉向。同年,中國百度在矽谷設置了「人工智慧研究所」,中國謀求從美國科技大企「挖角」,並且利用「山寨大法」,抄襲了Facebook、Twitter、Groupon模式,而推出了人人網、飯否網、美團網;馬雲仿效Amazon發展阿里巴巴網購企業,並複製了Uber的營運發展「滴滴出行」。中國新創企業家經過艱苦的競爭,正瘋狂在世界各地招聘人才,力求可以盡快跟美國鼎足而立。此外,中國仿效德國推動「智慧製造業革命」,積極策劃「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方案,它來自「德國工業4.0」的專家智慧,強調人機團隊(MMT)的前瞻意義,先走中間路線,盡力減少AI引起巨大失業潮的衝擊。
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之「棒球外交」震動中國,川普所行的戰略,已經不是歐巴馬、希拉蕊「重返亞洲」的溫和路線,而是遠比自柯林頓以來最強悍的對華政策,此前歷屆美國總統,沒有任何一位有意提升至「冷戰」層級;其實早在歐巴馬時期,他大致以兩年時間的觀察,放下了對中國不切實際的勸告,2015至2016年,他已授權美軍派遣軍艦制衡中國舉動。不過,歐巴馬終究沒認為要把中國像昔日蘇聯般看待。又正如前文交代,數年以來,中國借山寨模式起家愈趨成熟,更為未來積極做兩手準備,一邊汲取美國人工智慧(AI)發展的精華,不惜一切挖走美國科技人才,加上坐擁龐大人口和資訊量,確有可能走出一條有別於矽谷的路,同時前瞻地汲取德國的發展經驗。
問題也在於,中國未完全實現2025藍圖,已不斷強化國族主義,嘲笑民主自由落伍過時,在南海步步進迫,一帶一路「網路」野心之大,由中亞跨越至非洲,到處謀求港口與出口據點,近期中國政府威迫利誘的手段,致使巴基斯坦、獅子共和國怨聲載道。歐盟指一帶一路有違自由貿易生態,事出有因。而美國《彭博商業周刊》指控中國涉晶片醜聞,猶如宣告美國正在蒐集證據,為新冷戰下明確註腳,中國挾經濟與技術成長,出現跟美國敵對的政治操作。更致命的一點是,2018年初習近平修憲可無限期任國家主席,顯示中國社會似回頭走個人崇拜道路,歐美推估要等待中國黨內找出輪替辦法,寄望有其他中國領袖改變上述問題,至少未來十年「此路不通」。如果放任中國一舉一動,將來土其耳、俄羅斯再加上中國勢力,美國便無法等閒視之。換言之,美國有感如給予中國數年空間持續推進,必迎來更慘烈的惡性競爭,是小人之爭,是殘酷的棒球賽,假如這場鬥爭始終要打,川普自然選擇當下具優勢的時機開打,這也是美國與中國可以產生新冷戰的最大原因。
三、新冷戰的第一槍:關稅壁壘及圍堵「一帶一路」
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對價值500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總統川普親自發布「對中貿易聲明」,要求終結兩國間的不公平貿易,並解釋了原因。他表示,由於中方長期以來竊取美國知識產權與技術,傷害了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並且加深了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失衡,「鑒於中國盜竊知識產權和技術以及其他不公平貿易做法,美國將對來自中國、包含產業關鍵技術的貨物徵收25%的關稅。」川普強調了徵收關稅對美國的真正意義,「這些關稅對阻止美國技術和知識產權進一步不公平地轉往中國至關重要,並將保護美國的就業。此外,它們將作為使美中貿易關係走向平衡的初步措施」。他最後提到,如果中國採取報復措施,美國將繼續謀求額外關稅。有知情者表示,美國還準備出臺一份1000億美金價值的課徵關稅商品清單。
此外,美國也將目標對準中國「一帶一路」。美國媒體指出,美國政府正在為此組建對外遊說的專門小組。「一帶一路」被指中國推行全球霸權的手段,報導引述美國政府人士表示,為了擴大影響力,中國正在利用巨額資金和對方國家的債務作為談判手段,為此,美國正在組建應對小組,並派往各國展開遊說工作。遊說的目的是讓這些國家了解「一帶一路」是否真正具有經濟可持續性,是否具有未來價值。持平而論,中國「一帶一路」的確給沿線國家帶來政治人物貪污腐敗、生態污染和債務危機等問題,因此經常受到國際社會譴責,中國依賴「一帶一路」推行的殖民政策更引起歐美等國家的警惕,而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被指是以中國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全球威權體制。
四、結論
所謂新冷戰,也是一場「科技帝國主義」爭霸戰,從經濟崛起到南海問題,中國模式有別於蘇聯,這一切美國看在眼裏,直至中美貿易戰初期,中國政府才驚覺要做些姿態降溫。可惜,美國堅決制訂了重塑經濟戰略,以強硬手段為依歸,此舉無助重拾美國的信任,2018年11月美國將派遣艦隊到南海集體演練,並非決心開戰,卻是據此逼使中國返回美國主導的經濟協商。可見,關於近期中美局勢,不必過於糾纏在「新冷戰」三字,最適切解讀新冷戰的意思,主要是一場「科技帝國主義」爭霸戰,以及繼續圍堵中國發展、擴權的老路子。站在美國的角度,任何可能會威脅其世界霸權的國家都是圍堵的對象,而站在中國的角度,他必須用各種看似和平、低調的方式全力發展「中國製造2025」,並擴展其在國際的影響力,藉以實現其「中國夢」。更殘酷的說,這場新冷戰已經在雙方劍拔弩張之態勢下開始,而終結之時就是看中國或美國這兩位巨人誰先倒下而已。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6204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6%B7%E6%88%98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amp/chinese-news-45217515
https://www.epochweekly.com/b5/588/18397.htm

0則留言

精選文章 What's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