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圖

數位時代下尊師重道之必要性

作者:陳曉

教育文化領域 - 2022/9/12 下午 01:30:42瀏覽數:1556

文章引言摘要

古文八大家韓愈在《師說》一文當中提及:「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於《答祖擇之書》一書提及:「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

古文八大家韓愈在《師說》一文當中提及:「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於《答祖擇之書》一書提及:「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
一、緣起
上述二則古文突顯教師於東方的社會地位受到社會大眾所尊崇。然而近年來,在知識經濟的脈絡下伴隨著網路科技的興起,獲取知識的來源已不僅止於學校,學生學習方式亦趨於多元,舉凡AI、擴增虛擬實境(Virtual Augmented Reality;VAR)、混合實境(Mix Reality;MR)皆為新型態學習方式,雖帶來學習型態的多樣性,卻也導致「教師專業」的地位受到動搖。
此外,數位時代亦帶來媒體「淺碟化」,投射出符徵(signifier)大於符旨(signified)的現象,即大眾傳播媒體側重於「邏輯實證論」所言的流量與聲量,使得大眾輿論容易走向「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亦導致有關學校教師的新聞多以負面性為大宗,譬如教師涉及性侵學生之案件、不當管教與體罰虐童等情事,缺乏與教師專業及學校本位特色相關的深度報導(in-depth reporting),不啻讓「教師專業」受到社會大眾質疑,進而催生「尊師重道」之必要性之問。
再者,在後現代強調異質多元之脈絡,傳統屬於「特別權力關係」之師生關係亦逐漸解構(deconstruction),以法制面為例,我國大法官解釋784號以「各級學校學生認其權利因學校之教育或管理等公權力措施而遭受侵害時,即使非屬退學或類此之處分,亦得按相關措施之性質,依法提起相應之行政爭訟程序以為救濟,無特別限制之必要。」作為中心論述解構各級學校學生之訴訟權,此舉雖體現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所側重的多元性與差異性,並瓦解現代主義思潮下所帶來的「二元對立」,卻也使得教師容易「失根」,甚至產生如Mandus所言教師怯於對爭議事件表態之情事,落入相對主義(Relativism)之窠臼,教師亦失去其「專業」之地位。
職是之故,本文以下將探討在數位經濟下須倡議「尊師重道」之緣由及成效,並從教師專業的視角剖析如何提升社會大眾「尊師重道」的意願,最後輔以研究所及國考考題作相關析論。

二、倡議「尊師重道」之緣由及成效
(一)全球化下「尊重教育」的重視
舉凡我國十二年國教強調「多元文化及國際理解」之核心素養、Friedman於《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一書認為教育應側重培養學生「人際關係」,皆體現出全球化下對「尊重教育的重視,亦回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倡議的「全民尊重教育」(Teaching Respect for All)計畫以及《全民尊重教育實施指引》(Teaching Respect for All: Implementation Guide)[註1]。若學校不倡議尊師重道,將使得我國尊重教育不易實踐,師生間亦難產生Buber「吾與汝」(I-Thou)師生關係。
(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舉凡韓國與新加坡等在國際測驗(如OECD所舉辦的「國際學生評量方案」(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學會(IEA)所舉辦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等)表現優異之國家,其教師於社會的地位皆受到高度正面評價[註2]。亦即教師能藉由社會對教職的重視獲得高度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進而提升莘莘學子在全球化下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key competencies),強化國家的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三)鞏固教師的專業資本(professional capital)
目前我國師資培育大致可分為「職前培育」、「導入輔導」、「專業發展」等階段。於職前導入階段,倘若我國不倡議「尊師重道」,將使得優秀人才投入教職的動機銳減,進而導致師資素質的下滑,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效;於「導入輔導」及「專業發展」階段,若未倡議尊師重道,亦會使得教師缺乏進修進修動機,使得「終身學習教師圖像」無法實踐。

三、如何提升社會大眾「尊師重道」的意願:從教師專業的視角 [註3]
(一)藉由「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教師專業發展須以「創新教學」為導向,並以教師團隊教學、同儕支持及彈性學習課時等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基礎,藉此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此外,亦可鼓勵教師參與校內外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不僅增進教師彼此間視域交融(fusion of horizons),亦有助於教師自我專業成長,體現Peter Senge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精神。
(二)發展多樣化教師專業績效責任評估工具
如同醫生有醫學圈(medical rounds)作為其績效責任之評估,我國教師亦應有專業績效責任之評估工具,以作為教師回饋改進的基礎。目前我國實務上有「教室走察」(classroom walk- throughs, CWT)、「教學圈」(instructional rounds)作為教師專業改進等評估工具,未來能搭配「證據本位」(evidence-based)的評估工具作為衡酌基礎,並建立多樣化評估工具,提供學校和教師做有效運用。
(三)落實教師專業團體自律機制
教師專業團體如我國的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和美國的視導與課程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係以「提升教師專業知能」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此外,亦包括幫助教師發聲、維護教師權益的教師專業團體,如我國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美國全國教育協會和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這些教師專業團體本身對會員皆有規範,應定期檢討執行情形,體現專業自律的效果。

四、相關題目舉隅
(一)我國的文化傳統強調「尊師重道」,您認為在當前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尊師重道」的主張還有存在的價值嗎?請申論己見,並引用相關理論或哲學觀點來證成自己的立場。
(109台師)
(二)教育哲學之學習貴於培養合理性思辨與邏輯推論能力,而不在於死背各家之言。雖古訓:「良師興國」,但環顧當前國內環境,有學者深憂「教師」是一種「很特殊」的行業,如果政府與社會不提倡「尊師重道」,學生與其家長也日漸不尊重學校老師,學校老師也逐漸不再感到那份因犧牲奉獻、非金錢所可替換的「尊榮感」與「使命感」,則學校老師將可能會日漸走向只重視權利與義務的知識勞工,甚至恐有淪為「知識零售商」之虞;惟教師面對的是「活人」,異於一般勞工所面對的是「貨品」;鑑此,假以時日,惡性風氣循環,將直接間接產生嚴重的國家危機。試從教師自我認知、師生關係、學校文化、學生的學習與輔導、社會國家等五個層面切入,合理性論述如果政府與社會不提倡「尊師重道」,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106原特三等教育哲學)
【參考擬答】
學校教師具有「能教」(專門領域知識內容)、「會教」(教學技能)及「願教」(具有教學動機)的「教師專業」,因此,舉凡韓國及新加坡等在國際測驗等表現優異之國家,其教師於社會的地位皆受到高度正面評價,足見尊師重道風氣對於國家人才培育的重要性,茲就題目意旨分述如下:
(一)教師自我認知
依據Herzberg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社會尊師重道之風氣有助於作為激勵教師的滿意因素(satisfiers),因此,若社會不推行尊師重道,可能導致教師無法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受賞識感」(recognition),無法將其自我認知提高至「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層次。
(二)師生關係
如果社會不重視尊師重道,教師將難以對學生展現如Adler所言「無條件的積極關注」(uncondional positive regard)、同理心(empathy),進而導致師生衝突頻率的增加,亦使得Buber吾與汝(I-Thou)師生關係難以實踐。
(三)學校文化
如果社會不提倡尊師重道,學校將難以建立「學習型組織文化」,教師亦不會有參與進修的動機,如參與校內外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等,亦難以體現Peter Senge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精神。
(四)學生的學習與輔導
若社會不提倡「尊師重道」,我國十二年國教之願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將無法達成,學生亦難以具備「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等核心素養,進而導致國際教育難以落實、國家人力素質的下滑。
(五)社會國家
若政府與社會不提倡「尊師重道」,將使得我國「回流教育」不易推動,亦無法回應Hutchins於《學習社會》一書所推動的「終身教育」。此外,也可能導致我國「公民教育」成效不彰,使得Habermas理想言談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難以實踐,促使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走向再封建化(refeudalism)。
綜上,雖然數位經濟下帶來知識來源的多樣性與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然而,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仍可Greene所言教師即陌生人(teacher as stranger),發揮不宜處中起疑,並作為轉化型知識分子(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因此,尊師重道仍有其必要性。



[註]:
1.黃柏叡(2021)。尊重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329,51-64。
2.王如哲(2020)。教師社會地位與專業發展之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月刊,311,18-31。
3.參考自:吳清山(2019)。教師專業績效責任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302,4-24;王如哲,前揭文。

0則留言

精選文章 What's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