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圖

權變理論

作者:陳真

名詞解釋 - 2020/1/15 上午 11:57:55瀏覽數:3160

文章引言摘要

意義: 沒有所謂「萬靈丹」的最佳途徑來瞭解各次級系統間之關係,應視各組織 情況與環境條件而定。

意義: 沒有所謂「萬靈丹」的最佳途徑來瞭解各次級系統間之關係,應視各組織 情況與環境條件而定。

代表人物與重要著作:
卡斯特(F. E. Kast)與羅森威(J. E. Rosenzweig)的《組織與管理》。其 中,「權變理論」一詞源自學者勞倫斯(R. Lawrence)與洛區(W. Lorsch)在 1967 年合著《組織與環境:分化與整合之管理》。

理論假定:
組織沒有最佳方法或萬靈丹。 任何組織方法均非相等有效。 好的組織方法端賴組織所處環境的本質而採取之因應對策。

理論內涵:
1.否定兩極論:組織應視為一個由封閉到開放之連續體(Continuum),非極端之兩分法,任何組織絕沒有完全封閉或完全開放的,只是在封閉 或開放的表現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管理應依不同人、事、時、地而有 不同作法。

2.彈性運用:揚棄了傳統時期與修正時期組織理論研究者尋求所謂「唯一 最佳方法」(One Best Way)的企圖,認為沒有放諸四海皆準之原理原 則。

3.效率與效果並重:在權變觀念下的效率問題,應當考慮到兩點:一為效 率;另一為效果(能)。前者是指為達成目標所運用資源的能力及情況 (手段問題);後者是指達成目標的程度。所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的觀念已經過時,最理想的管理乃是效率與效果兼顧,兩者缺一即表 示管理的失敗,而衡量組織的績效也可以採用這二個標準。

4.殊途同歸性(Equifinality):否認最佳法則,目的與手段之間非絕對之 因果關係,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許多方法都能達到組織目的。

5.管理的層次性:將組織分成策略、協調、技術三層次,分別使用不同管 理及激勵方法。

6.「若......則」(If......then)之條件:「若」為獨立變數(自變數),「則」為依變數,管理環境中將有許多「若......即......」的關係,管理 人員必須確實瞭解所處的情境而作適當的處理與運用。(:if 相當於 情境需要之意,then 相當於管理方式之意。)

權變理論之功用:
1.可以將程序、計量、行為之各學派之不同概念,統合為一項相互關聯之理論系統。
2.可以融合組織和管理之系統觀念。
3.可提供一項架構,作為系統性和協調性之新研究方向。
4.對於當前之管理知識的分析和解釋,可以提供一項實用之基礎。
5.可以建立一種方式,俾將理論概念和經驗研究,轉化為可供現代管理人運用的技術。

小結: 權變理論為整合理論時期之代表理論,強調任何管理方式的選擇應視環境 的變化而定,否認傳統理論時期「最佳方法」的主張,主張組織的彈性與 多變性,權變理論的最終目的乃在設計及應用最適合於某些特定情況的組 織設計與管理方式。吾人以為權變理論展現了以下幾個重要特點,為當前 行政管理的代表性理論: 組織是個開放體系,它不但在滿足和平衡內在需求,亦在適應環境變化。 沒有一個最佳的組織方法、最恰當形式是由面對的任務或環境所決定的。 管理乃在考量達成「良好的適應」(Good Fit)。 相同的組織為完成不同的任務,亦應採行不同管理途徑。 在不同的環境型態下,需要不同的組織種類或「物種」。

文章標籤:

行政學

0則留言

精選文章 What's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