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公民會議是一種源自丹麥的民主參與模式,由主辦單位隨機 抽選 12 到 18 位自願而不具專業知識的民眾,針對具有爭議性的政策 議題,在主辦單位的協助下,事前閱讀相關資料並經過彼此討論後, 設定議題領域中欲進一步探査的問題,並在公開的論壇中,針對這些 問題詢問專家。
最後,他們對於該議题的相關知識及不同觀點有一定 的理解後,經過辯論後做成判斷,並將他們討論後的共識與歧異觀 點,寫成正式報告,向社會大眾公布。從 1980 年代以來,公民會議 逐漸由丹麥推行至其他 OECD 國家,我國也曾運用該方法在二代健 保、代理孕母、科學園區,以及地方社區的議題。
但是公民會議的運作也被學者認為可能產生下列問題:
1.代議式民主與菁英民主的學者認為,審議式民主的層次充其量只能 Co 在地方層次;涉入人數愈多、議題愈複雜,公民參與的機會將愈少,且公共討論的效率愈低。
2.審議式民主預設所有民眾都有參與能力,但事實上每個參與民眾的 知識條件、時間、經濟限制以及動機皆不相同,很難透過制度設計 來改變這些既存差異。
3.專業分工是現代社會的必然趨勢,民眾不可能對所有事務進行深入 瞭解或學習的能力,進而制定決策。
4.審議的理性討論過程可能受菁英操縱,因此可能淪為菁英言說的展 現場域。
5.若過度強調形成共識,易造成系統性地排除特定團體的意見,違背 民主參與的平等原則。
📖 資料來源:
1D281-行政學重要名詞-國考各類科適用(保成)
作者:程明、王濬 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