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功能尚未啟用
未在文章或主題內容頁面
近來發生多起罹患思覺失調症患者殺害其家庭照顧者或隨機無差別式殺人的案件,引起社會的恐慌與判決的爭議
刑事訴訟法於109年1月8日公布增訂第271條之4,落實被害人保護制度的「修復式司法」之面相,然而被害人若提出參加修復式司法方案後進行調解或和解,卻不願意到庭會...
檢察官以裁判上或實質上一罪起訴之案件,其一部於第一、二審均不另為無罪之諭知,被告僅就得上訴第三審之有罪部分提起上訴,該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是否為第三審審判範圍?
虛遷戶籍罪之違憲疑慮與從嚴解釋之必要
依我國刑法第165條之規定,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或使用偽造、變造之證據者,成立湮滅刑事證據罪。惟何謂本條所指的「刑事被告案件」?
法務部日前(110年2月20日)所公布的「刑法第185條之4修正草案」,係因司法院釋字第777號解釋宣告肇事逃逸罪部分違憲後,初次調整舊條文之用語,以符合大法官...
傳統上古典干預概念之理解,認爲需要具備四個要件,亦即行為需具有目的性、行為對基本權的影響有直接性
最高法院100年台上943號判決:「關於法律之評價、判斷及適用,係法院之職責,法院就當事人之主張及提出之證據依調查證據程序確定事實後
今年民國110年02月26日,最高法院民事庭大法庭裁定認為,修正前之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第51條,該法條所稱「損害額」,應當包含「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
不管是台鹼安順廠還是RCA案,都為相當著名之公害案件,也產生了相當多的法律討論
近年來台新彰銀經營權爭奪鬧得沸沸揚揚,故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爭點非常具有可考性
名譽權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大眾琅琅上口的法律權利,但大多數人都以為侵害別人名譽只構成刑法上的公然侮辱罪或誹謗罪,而不清楚民法上如何規範或使用